戰力的基本要素包含 攻擊力、抗打力、反應力。
【攻擊力】是由距離、速度與角度創造出來的。
距離是力量「剛要產生」及「出現衰退」有效距離。
一般人不見得清楚自己真正的有效射程距離,
其實有效射程距離也並非想像的寬廣。
值得留意的是「打到了並不等於打中了」。
攻擊力的往往會因為很多因素而降低,
距離不當、角度偏掉、自己架式有問題、
或者肌肉緊張,而導致多餘損耗。
角度中正直驅,力量的傳導才集中,不會潰散掉。
萬一打歪了,灌進去的力道所剩不多。
要加強這些手感要常練打沙包、打拳靶。
【抗打力】 徒手格鬥難避被擊中。
假如雙方擊打能力相當,但抗打力弱的肯定站下風。
抗打力不足很容易被擊倒,同時許多戰術不敢使出用。
許多門派都練硬氣功設法增加身体各部位的抗打力。
頸部肌肉越強壯,頭部受到拳攻擊時,越不會腦震盪,
也就越不易被擊倒。有些門派練拳時要求咬牙切齒。
【反應力】
攻擊力和抗打力足夠,但反應力不足,整體戰力也大打折扣。
攻擊力強,但反應不夠快,錯過適當的攻擊時機也是枉然。
抗打力夠,但反應不夠快,等於是白白被對手當肉靶打。
訓練反應力的唯一途徑就是常常和不同的對手練對打,
習慣在緊張的環境條件下施展所學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