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期間專門針對日本軍隊擅長的刺槍術及日本劍術的特點編制出來的刀法。刀法特點是每招每式都乾淨俐落,刀刀命中敵之要害。
創始人馬鳳圖先生(1988-1973),字健翊,回族,滄州東南鄉楊石橋人,幼學儒習武,學練家傳劈掛及八極拳。
師承如下:
黃林彪 = 鹽山 劈掛 和 六合大槍
吳世科 = 孟村老架子八極拳 和 大槍
羅疃張景星 = 八極拳
黃四海 = 八極拳
1909年 考入天津北洋師範學堂。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
1910年 同李瑞東、李存義、李書文等一起創立中華武士會。
1920年 率二弟英圖、三弟昌圖及長子廣達赴豫投奔馮玉祥 。
1926年 編寫了《破鋒八刀》和《白刃戰術教程》。
馮玉祥以善於練兵著稱,西北軍每天訓練劈刀、刺槍和打拳。嚴格的選兵和訓練,其官兵體格健壯。但礙於物資極缺,部分隊伍只能配給手槍,故編列並命名為「手槍隊」。
為了補足此隊伍裝備不足而配給大刀。然而在白刃戰中「手槍隊」讓日軍聞風喪膽,才因而廣為人知。因為配帶大刀的原故,國人都習慣稱之為「大刀隊」。
西北軍早期軍訓教材為《劈刀十二法》一共作了二十五個劈殺動作。之後不久,在西北軍第二號人物張之江(1882-1966)的主持下,馬鳳圖、馬英圖等人編創成簡便易學的《破鋒八刀》,取代了舊有的刀術教材。
《破鋒八刀》是典型的雙手刀法,融會了
明代戚繼光《辛酉刀法》
程宗猷《單刀法選》
清代吳殳《單刀圖說》
等古典刀法的技法精華。
《破鋒刀歌》歌訣,全歌共八句,一句一刀:
迎面大劈破鋒刀,掉手橫揮使攔腰。
順風勢成掃秋葉,橫掃千鈞敵難逃。
跨步挑撩似雷奔,連環提柳下斜削。
左右防護憑快取,移步換型突刺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