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王五】 本名 王正誼(1854年-1900年),字子斌,河北滄州人,清末武林大俠。因在李鳳崗門下排行第五,擅長使用單刀,別號「大刀王五」,梁啟超稱他為「幽燕大俠」。
王五出生貧寒, 三歲喪父, 與母親相依為命。 十二歲便扛起家計,打雜工維生。 後來拜 蒼州六合門武術大師 雙刀李鳳崗為師, 盡得真傳, 特別擅長刀法。 王五的大刀重一百多斤,別人拿不動,王五舞起來虎虎生風。
光緒五年(1879年),王五到北京前門外創立「源順鏢局」。活動範圍廣大,北自山海關,南到江蘇淮安市清江浦。大刀王五為人仗義行俠,更廣濟貧寒, 冬送寒衣,夏贈單衣, 逢年過節, 周濟窮戶。
大刀王五也開設「父武義學」武館,要幫助國人健身強體,抵禦外辱。後來武林都效法大刀王五,紛紛開設武館。
【譚嗣同的生死之交】
「戊戌六君子」 之一的譚嗣同,年少時隨王五學武術。譚嗣同教王五識字、教他變革的道理,王五教譚嗣同武藝,兩人肝膽相照,發誓要拯救中國。雖為師徒、 但情同兄弟。1898年,戊戌變法進入高潮,谭嗣同應詔入京,任四品軍機章京,策畫變法。在此期間,大刀王五負擔起谭嗣同的保安工作。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譚嗣同曾和大刀王五謀救光緒帝未成。譚嗣同想要以死明志, 喚醒國人, 所以決定自願受補。 王五得知後 心急如焚, 多方打聽 買通獄吏, 連絡武林志士 密謀救出譚嗣同, 卻被譚嗣同拒絕。 譚嗣同候刑時曾題詩: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譚嗣同被害後,大刀王五不顧危險,挺身而出,為譚嗣同收屍。後來大刀王五被朝廷所通緝 ,所以逃亡到天津。
【霍元甲的恩師】
霍元甲童年雖性情剛毅,卻有一個多病的身子,父親以他體弱為由禁止他習武,說習武會加重的他的喘疾。但霍元甲知道,父親不讓他習武,真正的原因是怕他體弱的身子習武不成,反而丟霍家武術世家的臉。
大刀王五在天津時 在偶然的一次機緣,遇到了年少的霍元甲。少年霍元甲告訴王五自己想習武,卻沒有人教他。大刀王五于是收他為徒,教他武功,并鼓勵他,任何人都可以習武,只要你有決心。多年后,霍元甲成為一代宗師,大刀王五功不可沒。
【力抗八國聯軍】
1900年 因義和團興起,引發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大刀王五義無反顧返回北京, 號召武林志士 組織民團, 展開游擊戰 力抗外敵。在庚子事變中與八國聯軍展開巷戰,因寡不敵眾,中彈身亡。其頭顱被聯軍懸掛城門示眾,而家人無奈無法給王五入殮。在天津的霍元甲隻身趕到京城, 深夜裡將王五頭顱取回埋葬。
【電影 一刀傾城】